太湖石的開采歷史,至少可以上溯到唐代(618年一907年),唐代吳融的《太湖石歌》中有曰:洞庭山下湖波碧,波中萬古生幽石,鐵索千尋取得來,奇形怪狀誰得識。白居易在《太湖石》、《太湖石記》中,描述了太湖石的成因和形狀特點。白居易《詠雙石》詩曰:石雖不能言,許我為三友。白居易喜石愛石,卻從來不藏石,雖為避與牛僧孺、李德裕的“牛李黨爭”而出于無奈,并借此明志:久宦蘇州,不置太湖石一片。
牛僧孺和李德裕,二人同朝為宦,官至宰相,但牛李勢如冰炭40載,惟愛石如一人。牛僧孺:治家無珍產,奉身無長物。而石此物獨不廉讓。牛僧孺曾頌一奇狀絕倫太湖石峰曰:似逢三益友,如對十年兄。李德裕除了太湖石,還玩泰山石、巫山石等多個石種,他在《題羅浮石》一詩中寫道:名山何必去,此地有群峰。每獲一奇石,李都予以品題,并在石表鐫刻“有道”二字。宋蘇東坡“石文而丑”的賞石觀,并開啟了以石供佛的先例。杜綰的《云林石譜》體現了宋代文人賞石觀的精髓。
明代林有麟《素園石譜》有曰: 平江(今蘇州)太湖工人取大材或高丈一二者,先雕置于急水中沖撞之,久之如天成?;蛞匝瑹?,或染之色??梢娭?,太湖石資源不足??梢娭?,自然天成之珍貴。
元代是少數民族所統治,漢族文化嚴重脫節,奇石文化也受到斷代式影響,只有部分民間愛好者零星賞玩,不成氣候。清代也是少數民族的天下,但清政府漢化程度比較高,漢族文化得到傳承與發展,中華奇石文化也受益其中。但這時期太湖石沒有新的資源開發,只是傳承了歷代遺石。清代主打石種是靈璧石和松花石硯。
解放初期,國家一窮二白,國民衣食甚憂,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日子,玩石氣候當然也無法形成。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,尤其是改革開放后,人們在物質生活基本改善,精神生活需求日趨高漲。奇石盆景,園林綠化漸漸被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。
大漠奇石的面世,紅水河奇石的發現與開采,南北奇石幾乎同時盛行,奇石市場如雨后春筍蓬勃發展,奇石商業化發展迅猛。由于大漠石與水石系列石皮油潤,手感細膩,色彩斑斕,一時間統治了市場占有率,導致太湖石仍然封塵。由于蘇州太湖石已無開發資源,直至2010年以后,在廣西市場發現了零星的本地太湖石,當時稱南太湖石,或類太湖石。幾年后,由于大漠石及水石系列價格炒到虛高,加上經濟環境的影響,給太湖石回歸市場等到了機會。村民探尋太湖石隊伍逐漸壯大,發現太湖石資源一處又一處。從忻城、合山、遷江,到龍州、大新、寧明等等。目前量大質優的,當數龍州一帶產出的太湖石。
太湖石除了傳承歷代賞石風格得到市場認可以外,其之性價比更勝一籌,可謂物美價廉。因廣西太湖石產于深山里,交通不便利,開采難度大。加上環境保護意識漸漸提高,政府嚴格管控,杜絕大型機械進場挖掘。這樣,產量很低,供應不足,導致了價格逐年攀升,現在能收藏一兩件精品太湖石已很稀罕。
幾年來,家裝公司已把太湖石列入家裝項目,計入家裝預算范圍,讓太湖石從古代的官宦玩石,走進千家萬戶的尋常百姓家中。兩年前,廣西柳州已成立有太湖石協會,很慶幸太湖石在咱們這代人得到了傳承和發展。
以上本文“太湖石的開采歷史”